在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的一處普通民居里,居住著一位年近百歲、功勛卓著的老兵——王登洲。這位親歷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人,是寧夏目前健在的為數不多的抗日老戰士之一,他用青春和熱血詮釋了什么是“不怕犧牲、保家衛國”的錚錚誓言。
年少從戎:抗日烽火淬煉鐵血丹心
1926年,王登洲出生于河北省饒陽縣王留吾村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冀中平原淪為敵占區。不滿15歲的他曾被日軍抓去做民夫,因牛車停滯遭日軍槍托毆打,后背青腫、頭破血流,這段經歷讓他對侵略者埋下仇恨的種子。更讓他刻骨銘心的是,母親收留的逃難姑娘被日軍糟蹋。后來,在“有國才有家”的囑托中,母親毅然將年僅17歲的他送上抗日戰場。
1943年,王登洲加入八路軍冀中抗日游擊隊饒陽縣大隊,成為著名抗日英雄李向陽所在部隊的一員。在抗日戰爭中,他跟隨游擊隊活躍在冀中大平原,運用“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游擊戰術,開展破襲戰、鋤奸行動。一次夜間破壞鐵軌時,他被炮彈炸起的凍土塊砸中頭部,鮮血直流昏迷過去,晚年癲癇反復發作正是此次頭部重傷所致。由于身材高大、機智靈活,他很快成為傳遞信息的通訊員,多次在日偽軍的懷疑和拷問下,憑借智慧保住了游擊隊和黨組織的秘密。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所在的部隊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軍區,先后參加徐水、清風店和解放太原、石家莊、天津等諸多戰役,從普通通訊員成長為華北軍區原總后勤部部長張方明的警衛員兼通訊員,多次傳遞粘貼著三根雞毛的最高保密級別的信件,在聶榮臻司令和張方明部長之間搭建起絕密信息通道。
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鋼鐵運輸兵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打到鴨綠江附近。當時正在解放軍石家莊步兵學校任教的王登洲,毅然帶領十幾名駕駛員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于1951年跨過鴨綠江,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20兵團68軍,任軍部汽車隊副隊長。在長達四年多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他奮戰在“打不垮、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上,負責將彈藥補給送往前線,把傷員轉運回后方。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殘酷的現代化立體戰爭,我軍武器裝備處于劣勢,美軍掌握制空權,對志愿軍運輸線狂轟濫炸。王登洲所在的汽車部隊承擔著絕大部分軍用物資的運輸任務,他們白天隱蔽,夜晚在敵機的照明彈、子母彈、燃燒彈等武器威脅下運輸。“一把雪一把炒面,一口冷水一口軍用餅干”是他們的日常,三個冬天沒洗過幾次臉,身上虱子跳蚤一抓一把,三年時間里汽車隊傷病和陣亡減員每年達60%以上,他的胃病和腰腿疼病就是那時落下的。
在長期戰斗中,他們摸索出對付敵機的辦法:照明彈投在前面就減速,在頭頂就加速沖出轟炸區,在背后就繼續前進。上甘嶺戰役中,為保障前線彈藥供應,志愿軍總部命令他們白天突擊搶運物資,這是抗美援朝戰爭中唯一一次大規模白天出動。他們利用山地與敵機周旋,敵機掃射時就躲進山灣,有的汽車被炸著火,為不擋路,戰士們不顧危險把裝滿彈藥的汽車往山溝里推。那次運輸保障了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卻讓汽車部隊付出了重大代價,王登洲是少數活著回來的駕駛員之一。
生死瞬間:戰火中凝結的戰友情深
在朝鮮戰場上,王登洲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也與戰友上演了生死相護的感人故事。一次執行夜間運送彈藥任務時,他的卡車被敵機扔下的炸彈沖擊波掀翻,副駕駛員小栗的大腿被變形的車門卡住,車上彈藥箱著火即將爆炸。小栗大喊“連長,你快走,別管我!”但王登洲冒著彈藥爆炸的危險,先搬下燃燒的彈藥箱,再試圖搬開車門救人,無奈力氣用盡,他帶著傷步行十多里路,找到朝鮮村民擔架隊,合力救下戰友。這位戰友康復后回到戰場,為記住救命之恩改名叫“栗兵恩”。后來,王登洲在夜間涉水強渡冰河時暈倒沉下,正是栗兵恩在黑暗中拼命摸撈,將他從死神手里奪回。
金城反擊戰中,王登洲帶領人員去前沿陣地搶敵人丟下的汽車,下著雨的黑夜中,他因口渴在路邊一處水洼喝水,后來才發現那是雨水混雜著傷員和犧牲同志的血水。回憶起這件事,老人總是老淚縱橫。在朝鮮,他還因半夜查崗、夜半尿急等原因,多次在敵機轟炸前離開危險位置,幸運生還。
解甲歸田:深藏功名 奉獻寧夏
1955年朝鮮停戰后,王登洲隨部隊回國,聽從黨和國家號召脫下戎裝轉業,先后支援祖國東北、大西北建設,埋沒功名,以普通士兵和黨員身份扎根銀川,默默為寧夏經濟建設奉獻力量。工作中,他一心為公,勤勤懇懇,遇漲工資、分房子時總是讓出名額,說“我已經拿99元的干部17級工資了,已經知足了,你們比我更需要這個名額”。
精神傳承:家國情懷 永志不忘
生活中,他待人和善友愛,樸素豁達樂觀,困難年代每月拿出工資資助老家務農的親人們,幫助兄弟姐妹擺脫貧困。他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89歲患腦梗后遺癥的老伴。對待子女,他言傳身教,用自身經歷教育子女“有國才有家”,要愛國、愛黨、愛他人。
近一個世紀的人生,王登洲目睹了新舊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深感今天幸福和平的生活來之不易,時常教育家人要牢記歷史,珍惜現在。他一生的信念非常堅定:跟著黨走,聽黨指揮,堅決完成黨交給的任務!
從戰火紛飛的戰場到和平建設的年代,王登洲用一生詮釋了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寧夏新聞網記者 夏欣/文/圖 朱敏/視頻)